2025/11/01

不到50歲骨頭像80歲?醫師揭骨質疏鬆危險案例與自我檢測方法(杜思德醫師)

骨質疏鬆往往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悄悄進展,就像一個被忽略的隱形危機。以一位 48 歲女性為例,她因停經導致骨質加速流失,骨密度 T 值達 -4(正常應高於 -1),並已出現脊椎壓迫性骨折。站立時測量,頭後枕骨與牆壁之間距離明顯增加,顯示胸椎已有變形。不到 50 歲,骨骼卻呈現如同八、九十歲老人般的脆弱。

 

骨質疏鬆最可怕的地方,不只是骨頭變脆,而是骨折後帶來的一連串併發症:長期臥床、肺炎、血栓,甚至死亡風險。特別是髖關節骨折,根據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以及美國國家骨質疏鬆基金會(NOF)的研究,一年內死亡率可達 20–30%。這代表骨折不是「會癒合的小問題」,而可能直接威脅壽命與生活品質。

 

為什麼要早期檢測?

因為骨鬆帶來的不只是骨折,而是後續一連串生活品質下降與壽命縮短的風險:

• 反覆骨折,行動力逐漸喪失

• 長期臥床,生活品質下降

• 死亡率增加,壽命縮短

  • 駝背、身高縮短,外觀受影響

 

兩個簡易居家檢測方法

以下介紹兩個經過臨床研究驗證(Siminoski et al., Osteoporosis Int. 2005)的檢測方式,能幫助及早發現可能的脊椎壓迫性骨折,但不能取代醫院的 DEXA 檢查。

 

1. 牆與頭枕部間距(Wall-Occiput Distance, WOD)

👉 用來檢測胸椎是否有壓迫性骨折。

操作方式:靠牆站立,肩膀、臀部、腳跟貼緊牆壁,眼睛平視,觀察「頭後枕部」與牆壁的距離。

判讀標準:

• 正常:小於 1 公分

• 超過 3 公分:高度懷疑異常

• 超過 6 公分:約三指幅,幾乎可確定有脊椎問題

 

2. 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(Rib-Pelvis Distance, RPD)

👉 用來檢測腰椎是否有壓迫性骨折。

操作方式:站立時雙手自然平舉,從側面測量「最下緣肋骨」與「骨盆上緣」的垂直距離。

判讀標準:

• 正常:2–3 指幅(約 >5 公分)

• 小於 1 指幅(約 2 公分):高度懷疑異常

以上兩種檢測方式若檢測出來是異常,表示您有可能已經是骨鬆引起的腰椎壓迫性骨折喔,造成椎體高度的變化,但多數人不一定會有疼痛感,骨鬆就是一種沉默的殺手,所以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喔!

 

三大骨質疏鬆迷思

1. 骨質疏鬆不是只有老人會得!年輕人若長期久坐、不運動、缺乏日曬或鈣質,骨質也可能加速流失。

2. 骨質流失隨年紀發生,但並非人人都會嚴重到成為骨質疏鬆症。良好的飲食、運動與生活習慣能延緩或預防。

3. 膝蓋卡卡聲 ≠ 骨質疏鬆!膝蓋聲音多與關節軟骨或韌帶相關,未必與骨質疏鬆直接相關。

 

如何守護骨骼健康?

居家檢測,及早發現異常

補充鈣質與維生素 D(WHO 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鈣 1000–1200 mg,維生素 D 800–1000 IU)

保持規律運動與適度日曬

定期追蹤、及早就醫

 

骨骼健康不只是醫學數據,而是行動自由與生活品質。今天就花一分鐘檢測,為自己和家人多一份安心,少一分遺憾

分享: Facebbok Plurk
電話: 02-23143686、0911-172932   : toaservice@gmail.com
100227臺北市中正區公園路15-2號臺大景福館301室
建議使用最新版本的 Chrome、Firefox、Edge 或 Safari 等瀏覽器,以獲取最佳體驗  Designed by Huaweb